400-086-0616

山东东达机电往复式给煤机有限公司

中国工业数字化,“后来者”可能居上吗?

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的积弊和难处已经有很多人谈过,但今天,扶摇直上是反常,披荆斩棘是常态。唯有直面挑战,更多把干扰转化为一种工具,一个起点和行动的开端。 

其中有四个趋势,我们预计将成为未来10年工业数字化的主线:一是在工业各环节和产业链上下游实现高效的数据互联互通;二是工业智能应用实现工业生产的「自动驾驶」 ;三是IT架构的云化变革,为「后来者居上」创造先机 ;四是制造技术变革,结合国内工业生态环境孕育原生创新。 

随着社会逐步走出疫情的阴霾,我们预期工业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将成为「灾后重建」的顶梁柱,而工业数字化、智能化则是重要的升级手段。

在这里先做个简单的背景回顾。

国内最近一个阶段的工业数字化创新,大概始于2015年。彼时在「中国制造2025」的宏观政策推动下,工业领域的一硬一软两个方向——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。

同时,老一辈的工业软件公司(主要以CAD、CAE、EDA为主)经历了十余载沉浮,在2018年后新国际形势下,作为解决「卡脖子」问题的全村希望,获得了资本前所未有的青睐。

回头来看,8年后的今天,工业数字化终于有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条件。

首先是基础设施革新。传感器、5G、物联网、云计算的发展和成熟为工业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IT和CT基础设施;新型智能装备(包括智能自动化设备、机器人、机器视觉等),则在OT层面让数字化能够形成闭环。

其次是市场需求变化。需求端从增量转向存量,消费需求从单一爆款逻辑走向个性化;生产端从标准化大规模生产,走向敏捷、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生产,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和供应链协作模式难以为继,需要数字化能力支撑。

再是数字化需求升级。新经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设计研发、营销运营能力,追求正向设计,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闭环有更高要求,重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效率,属于原生数字化的新一代企业。

另外还有原生创新的潜力。我国庞大的产业基础带来的多样化需求、行业龙头的最佳实践,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能力,有望催化原生的工业数字化创新。

最后是政策的大力推动。工业数字化已成为「全面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」发展目标的主体部分,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密集出台,制造业俨然替代房地产承载了未来经济增长目标。

以下是几点展望,在此抛砖引玉,期待和同样在这个领域耕耘的朋友进一步交流。

第一个机遇:工业生产各环节和产业链上下游实现高效的数据互联互通

工业品全生命周期,主要包含研发设计(CAx/PLM)-供应链(SCM)-生产制造(MOM)-产品销售(CRM)-售后运营环节(FSM),围绕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信息化解决方案,但传统信息化架构在面对数字化转型需求时开始捉襟见肘。

以研发设计端和生产制造端两个重点信息化部分为例。

研发设计端信息化承载主体是我们耳熟能详的CAx类软件和PLM软件。这些软件将原来纸质图版、文档转化为数字化的文件,无论数据是2D还是3D,大多以文件形式保存和传递。

文件格式首要的问题是格式标准和兼容问题。工业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解决格式标准问题,1994年第一版STEP文件格式标准诞生,并在过去20多年持续迭代,至今文件交换的技术问题还在逐步改善。

然而研发环节以外,在设计-工程-供应链-制造的协作链上,PDF等静态文件仍是沟通传递产品信息的主要承载媒介,沟通手段依然是邮件、IM等自然语言承载的非结构化方式,无法保障沟通时效性和准确度,协作效率较低。

生产制造端信息化主要是围绕ISA-95体系搭建的,构建了从业务经营到生产控制各层级的信息化体系和互通能力。

我国增材制造领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,已经在3C电子、医疗、汽车、鞋业、文化创意等诸多行业进行应用甚至用于量产产品,增材制造市场规模预计也将从300亿增长到数千亿级别。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,期待在研发设计领域也能催生出创新的技术产品。

中国工业贡献了世界约1/3的工业增加值,也拥有全球最富饶的制造业生态。虽然任重道远,我们坚信中国工业数字化领域会诞生世界级创新,也期待和正在深耕这个领域的你共同探索。